“三篇文章”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牢记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走向自觉,走进百姓,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做好“老树新枝”的文章,实现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合拍共鸣。“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传统文化需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酒香也怕巷子深”,优秀的东西故步自封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终将会为“大天地”所不容。要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机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力源”。要丰富精神食粮,完善价值体系,优化精神结构,抓住群众的需求点,打造健康理性的精神文化产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形成民族文化共识,提高公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做好“插柳成荫”的文章,实现思想引领和宣传教育出新出彩。文明养成非一日之功,要把握重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领头人”“排头雁”,当做好理论的“宣传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用明德引领风尚,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统筹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义务教育水平,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多元化、特色化,建立学习型社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与底气。
做好“育种蹲苗”的文章,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整体繁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仓禀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向往“知礼仪知荣辱”的社会风气,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系统性保护,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云文化为产业,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激发文化产业创新潜力,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古迹为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要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让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曹英豪 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龙山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