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让农村后继有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32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来到各省区市代表团审议现场。今年的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表达了对农村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关心和关注。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总书记的一句句谆谆嘱托犹在耳畔。回望农村现状,自2019年全面推进“一肩挑”政策以来,乡村基层党组织依然存在村社“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偏大、队伍结构不稳定、后备干部储备不足等现象。
让人民生活幸福,让农民安居乐业,让农村后继有人,还需要要做好三“足”,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补足生活盼头,让回乡意愿更强。农村的交通、医疗、教育、养老、卫生等条件相较于城市,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农村,导致部分村庄存在“村子越穷,人才越外流,人才越外流,村子越穷”的恶性循环,有些村甚至出现了班子“不调整不行,调整也不行”的尴尬窘境。要努力破解农村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发挥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独特优势,让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
补足经济甜头,让留岗热情更高。尽管如今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与杭州、上海等城区相比差距明显。然而基层工作任务繁重,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消薄增收、产业发展、平安稳定等等都是村民关注的大事,也是基层工作的重点。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但报酬相对较低,使得很多年轻干部不愿意长久待在乡村。要适当提高村干部的绩效报酬,建立山区村干部补贴正常增长机制,让更多的年轻村干部愿意扎根。
补足事业奔头,让干事劲头更鼓。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号召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村干部的晋升渠道偏窄,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村干部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做出的选择,大多在村任职一段时间后,通过考公务员、考研等途径离开农村,缺乏在农村施展才华的抱负和理想。另一方面,大多数年轻村干部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接纳,而村干部培养方式单一、工作任务艰巨,使得年轻村干部的能力长期得不到提升,两三年后,大多已失去了发展的激情与思路,混同于一般村干部和群众。因此要适当拓宽选人渠道,通过考核、推荐等方式选拔更多优秀年轻村干部进入进编制,让年轻村干部干事劲头更鼓。(浙江省淳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王夏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