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与乡村的“地气”,方能充足振兴的“底气”
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每一位扎根乡村的基层党员干部,都要防止“书生气”、多粘“泥土气”、言行“接地气”,才能融入百姓,倾听百姓的声音,才能为百姓做实事办好事,做群众需要的干部,积极和人民群众交流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振兴乡村,需要基层干部培养“土家情”。近日,D2809司机杨勇在行车过程中发现线路异常,5秒内采取紧急制动措施,保障了整趟列车旅客的安全,自己却壮烈牺牲。广大基层干部应当向杨勇学习,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冲锋在前、不畏生死、迎难而上,用“硬核”担当筑起“红色堤坝”。基层干部坚守在一线,源于他们那份“土味情”。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广大基层干部要深入群众,把群众作为自己的亲人,把自己作为群众的家人,在乡村真正把根扎到群众心坎。
振兴乡村,需要基层干部会讲“土家话”。从“幸福不是毛毛雨”到“老虎苍蝇一起打”,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讲话,都以其平白朴实的语言风格直抵人心,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然而,现在的基层年轻干部多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会考试的干部多,会说“土家话”的干部少。咬文嚼字打官腔,这样的语言群众不想听,这样的干部群众不喜欢。这就要求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要入乡随俗,学乡音,讲实话,办实事;要善于把“假话”“大话”“空话”变成“真话”“土话”“实话”,才能真正扎根到群众心坎里。
振兴乡村,需要基层干部涵养“土家味”。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走进许许多多贫困家庭,从塞北高原到乌蒙山区,从秦岭腹地到湘西大山,从南疆绿洲到林海雪原……他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彰显“土家味”。基层干部脚下多沾些泥土,去啃乡村工作这块难啃的“骨头”,抱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态度,把群众当“家里人”,认真聆听来自基层老百姓的声音,接通与乡村“地气”,方能充足振兴的“底气”。
广大基层干部走出去吧,走到群众中间去,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坐,聊聊群众的所想所需,用“接地气”的言语和行动走进群众心里,为基层工作凝聚“人气”,方能为乡村振兴事业厚积“底气”。(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办事处 曾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