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为犁,深耕创新浙江
台州市三门县健跳镇的青蟹实验室内,一群手持网兜与放大镜的硕博青年,正专注观察米粒大小的蟹苗。他们推动的“工厂化笼养青蟹”模式,运用AI图像识别预判脱壳周期,将存活率提升至传统养殖数倍,吸引16名青年人才返乡加盟。这一场景,正是浙江年轻干部以创新思维重塑乡村产业的生动缩影。在省委“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的号角下,青年干部当以“会创造”的担当,将创新基因融入基层实践,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青春动能。
做“会创造的人”,要有“跳出盒子想”的思维。年轻干部要成为“会创造的人”,首要在于打破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式。健跳镇的传统水产养殖曾面临高成本、低效益的困境,而90后干部王杰带领团队转向“工厂化笼养青蟹”研发,联合高校资源引入恒温调控、独立蟹公寓等技术,实现养殖周期从年收一茬变为三茬的突破。这一蜕变印证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痛点的精准回应。基层工作往往面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这就要求年轻干部要学会做思想上的“破壁者”。
做“会创造的人”,要有“田间地头找答案”的务实。创新若脱离实践土壤,终将是无源之水。年轻干部的创造力,必须在基层淬炼中生根发芽。要让创新成果转化为共富实效,需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在胡柚产业园,海归青年卢丹霞创立品牌“三十柚三”,将深加工产品溢价提升至普通胡柚的8倍。这一成就源于政府精准搭建的“校地共育”机制——联合13所高校开设产业链课程,孵化48名掌握研发与营销的复合型新农人。年轻干部当以“翻译者”姿态,链接科研高地与产业洼地,让技术从论文走向货架。实践证明,脚沾泥土的调研,胜过万卷方案。
“会创造的人”,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创新需要土壤,更需要呵护。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然会遇到各种“拦路虎”“绊脚石”,需要年轻干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宏大叙事中,年轻干部当以“会创造”的自觉,将青蟹实验室的专注、中试车间的匠心、田间地头的温度,熔铸成重塑乡村的新质生产力。唯有如此,“创新浙江”的星河中,青春光芒才能永不褪色。(戴之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