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唱响“文化遗产”动人乐章

2022-06-18 10:21:54 | 来源: 中廉导刊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在眉山市三苏祠深有感触:“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传承中华文化,唱响“文化遗产”这一动人乐章,是我们每个人的分内之事。

保护“有形”文化,唱响“物质文化遗产”的“奏鸣曲”。物质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文化。从“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的安徽黄山,到“峰倒碧波盈,漓江暮霭青”的桂林山水,再到“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巍巍河山,华夏风采,值得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去守护。各文化遗产所在地应加快对遗产的专项立法,让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要加强景区工作人员的业前培训,落实好责任制度,杜绝墙壁乱涂乱画、垃圾随地乱扔等不文明行为;要保护好“原生态”这一旅游资本,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进行商业开发;要创新技术手段,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效。全社会共同努力,定能谱写出“物质文化遗产”的“奏鸣曲”。

保护“无形”文化,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一项“技艺”,也可以是一个“经验”,甚至是一种“精神”。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贯穿古今,是先辈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然而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没有经济利益的文化传承,传统技艺“无人可传”,“手艺人”越来越少,许多文化遗产缺少创新,跟不上时代的飞速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各地在宣传时要避免过度包装,提升文化品质,减少功利性目的,不能让文化本身失真;要加大发掘力度,提高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让更多民族的艺术瑰宝映入大众眼帘;要打造更多非遗市场,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技艺,为遗产保护注入“青春气息”,让“绝活”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熠熠生辉,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奏曲。

将文化遗产融合现代科技,唱响“活化文化”的交响曲。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细数历年主题,比如2014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16年“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都能看出“让文化遗产与时俱进”这一任务从未停止。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中,舞蹈演员们用秀逸韵致的舞姿让观众感受着唐朝盛世;而后又有舞蹈《水下洛神》,充分展现了唐朝飞天壁画的神韵气度。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在与日俱增,对于文化遗产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入。现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像今年组织开展的“云游非遗·影像展”,将23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进行公益性展播,就充分利用了这一平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云游长城”、“云游故宫”、“云游博物馆”等各种线上活动,以及4D电影和全息影像技术的运用,将人们置于名胜景象当中,置于文化氛围之内,访古探今,触摸着历史的变迁,感受着这份厚重。

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只有让古书籍中的文字“动起来”,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走进”百姓家中,方能将文化遗产“交响曲”唱响中华大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韩逸清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杨庙乡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