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中进球,实干中进位
“场场精彩、场场爆满”已成为“汉超”的主旋律,高水平的比赛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感官刺激,更是融入人们生活的话题。“不服周”的精神从赛场延伸至场外,球迷们“口水仗”打得火热,但实力不能仅体现在“嘴强”上,武昌的目标始终是“最强”。目前,武昌赛区拼得难舍难分,东湖高新区队以2个胜场的优势暂列第一,武昌队以1胜1负的战绩与洪山队、东湖风景区队并列第二,仍有冲击积分榜第一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既来源于对位青山队稳扎稳打、乘胜追击的沉稳中,也植根于面对东湖高新区队沉着应变、先立后破的坚韧里。
这股从绿茵场蔓延开来的气质,恰如武昌在区域发展中展现出的进取与韧性。武昌队在顺境中守住优势、乘胜追击,在逆境中调整阵型、寻找突破,恰如武昌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变局。
比赛胜利不在于某一粒进球,而是把握每次攻防的机会,将优势转化为胜势,赛事如此,城市发展亦是如此。近年来,武昌区立足科教优势,积极推进科教人才优势向创新发展优势转化,围绕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大学,完善功能配套、优化创新生态、培育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中科·武大智谷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为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武昌整合多方资源成立中科·武大智谷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中心,构建“1站+7中心”的“北斗七星”服务体系,形成“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全生态,逐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项目落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沃土,将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
赛场瞬息万变,面对不利局势,武昌队尝试变阵,寻求突破,恰如武昌主动求变的发展路径。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形势,武昌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大力实施“黄鹤楼星空计划”,聚焦数字经济、双碳产业,成功打造武汉数创大厦、碳汇大厦等标志性楼宇,集中规划布局中科·武大智谷、武汉滨江数创走廊等科创产业空间,吸附了阿里巴巴、抖音支付等数字经济核心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成为武昌稳增长、促转型的潜力库、动力源。
“大成武昌,锐不可当”不仅是武昌队驰骋赛场的口号,也是武昌区发展势头的写照。从球场上的团结协作到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从球员的必胜信念到企业的发展信心,武昌正以一种“不服周”的精气神,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合力。在“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中,武昌区较去年再进1位。排名第40位,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成为中部地区极具竞争力与吸引力的城区典范。
绿茵场上的较量仍在继续,武昌发展的征程也勇往直前。城区的竞争力,不仅在于GDP的数字,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气质。无论是冲击积分榜首的武昌队,还是创建“一流城区”的武昌区,都体现着“以实干积蓄实力”的精神,这正是武昌面向未来的最大底气。(詹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