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百姓民生 > 体育 > 正文

深耕人民“主场”,谱写体育强国新篇章

2025-09-30 21:31:38 | 来源: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万松街道办事处

从巴黎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到“村超”“村BA”火爆出圈;从全民健身日各地公园里上下跃动的身影,到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风尚。“十四五”以来,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真正的体育强国,绝非仅靠几块金牌撑起,它关乎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与精神风貌,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

深耕“主场”,需将地域特色与文化禀赋转化为体育发展的独特优势。“主场”之利,不仅在于熟悉的环境、热烈的助威,更在于对自身条件的深刻把握与主动塑造。贵州依托民族体育文化积淀,将传统村寨篮球赛升级为全民参与的“村超”IP;江苏凭借城市文化活力与市民参与热情,打造了融合多元群体的"苏超"赛事;湖北则立足城乡特色,让农民在田间地头组织篮球赛,社区居民在街巷组建运动队。这些实践都印证了体育发展的核心优势在于深植于本地土壤的内生动力。只有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国家战略,推动体育与地方文化、产业、社区治理深度耦合,将文化传统、地理特色、产业基础转化为具体赛道,才能让体育真正成为为地方经济提供养分的厚实土壤。

激发活力,需汇聚多方合力,形成人人参与的生动局面。但再好的土壤,若无人耕耘,也结不出果实。体育“主场”的活力,归根结底来自人的主动作为。政府要当好“服务员”,优化政策环境,打通堵点,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企业要当好“创新者”,在赛事运营、装备制造、健康管理等领域探索创新;而每一位普通人,也应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当亿万人民都将自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主场”上的选手,勇于拼搏争先,体育强国建设便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生动力。

回归本真,需让体育设施与健身指导融入日常,使运动成为普惠大众的生活方式。体育强国的根基,从来不在聚光灯下的领奖台,而在街头巷尾的步道上,在孩子们奔跑跳跃的身影里。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面积已达42.3亿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371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突破38.5%。但在实际体验中,去哪儿健身仍是许多人的现实困扰。破解难题,一方面,要继续织密服务网络,推动体育设施向社区延伸、向农村覆盖,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场馆有序开放;另一方面,要用好科技手段,借助手机APP、短视频等平台,提供科学、便捷的健身指导,让更多人会练、敢练、爱练。

体育的意义,从来不在于产生多少奖项,而在于让更多人从运动中汲取健康与欢乐。当每个清晨都有人迎着朝阳奔跑,当每个午后孩子都能在球场肆意挥洒汗水,当每个傍晚都有老人在小区器材上快乐健身,我们才能说,体育,已真正融入国家的血脉。而这,正是体育强国最生动的注脚。(叶天爽)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