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筑基 格局拓路 活力破局
近期公布的经贸数据令人振奋:2023年1月至今年8月,浙江省出口总值持续稳居全国第二;上半年,浙江经济增速与宁夏并列全国第四,出口的强劲表现功不可没。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是浙江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直观体现,更在宏观承压的背景下,为观察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样本。
结构优化与韧性构筑基本盘,是应对风浪的“压舱石”。浙江出口的稳健表现,首先源于其不断优化的产业与贸易结构所带来的强大韧性。传统上,浙江以小商品、纺织服装等见长,但近年来,“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增势迅猛,正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这种“老树发新枝”与“新竹节节高”的并存局面,有效分散了单一行业波动风险。更重要的是,浙江民营企业占比极高,其市场嗅觉灵敏、经营机制灵活,能够快速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变化,展现出“船小好调头”的优势。这种由多元化产业体系和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共同构筑的韧性,使得浙江出口在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时,能够有效抵御冲击,保持整体稳定,成为其在全国出口格局中稳居前列的坚实底座。数据本身即是明证: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浙江出口能持续贡献增长动力,支撑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结构性优化与内生韧性的提升是关键。
深耕传统与开拓新兴市场并举,是拓展空间的“导航仪”。浙江出口的“攻城略地”,得益于其精准有效的市场策略。一方面,浙江企业并未放弃传统优势市场,通过在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供应链服务,巩固了基本盘。另一方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开拓东盟、中东、拉丁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成效显著。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快速增长,有效弥补了部分传统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形成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格局。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不仅拓宽了出口的疆域,降低了市场集中度风险,更在全球化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为先一步抢占未来增长点奠定了基础。浙江外贸数据的稳健,正是其全球市场布局优化、抗风险能力增强的直接反映。
政策赋能与营商环境优化,是激发活力的“助推器”。浙江出口的优异表现,离不开地方政府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到强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浙江始终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重中之重。具体措施上,大力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提升口岸通关效率;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如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为中小企业出海搭建便捷通道;强化金融信保支持,为企业拓市场、防风险保驾护航。这些精准滴灌的政策“组合拳”,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和创造力。正是这种“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为浙江外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使其能在全国外贸大盘中持续贡献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浙江出口的强势表现,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所奠定的韧性基础,是市场布局“传统”与“新兴”并重所开拓的增长空间,更是体制机制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所激发的内生动力。浙江的实践表明,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唯有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链接全球,才能在外贸领域乃至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再创佳绩。这不仅为浙江自身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也为其他地区在复杂形势下稳外贸、促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张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