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热点 > 基层动态 > 正文

交通向“绿”,枢纽向“新”,赋能经济跃升新台阶

2025-08-14 09:20:35 | 来源: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城市管理执法局

国务院最新批复的《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武汉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上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标志着武汉在国家交通版图中的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跨越,更为武汉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与国家战略支点注入新动能。如今,绿色物流赋能产业、无人驾驶网约车穿行江城,正是交通服务加速向绿色化、智慧化、融合化升级的生动缩影。这种升级,正日益成为激发消费活力、赋能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交通向“绿”的底色,要建立以低碳节约为导向的用能体系。近年来,武汉加速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创建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目前,全市新能源配送车辆保有量已达2.65万辆,在新增及更新车辆中占比高达75.34%;新能源公交车比例提升至81.1%,成功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武汉更将绿色理念延伸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着力破解出行末梢的痛点堵点。共享单车作为解决短途通勤的利器,曾因“潮汐式淤积”在人流密集区形成治理难题。武昌区创新推出“电子围栏+动态调度”网格化策略,施行单车分色摆放,在户部巷、楚河汉街等核心区实现“快速响应、迅速清零”,以绣花功夫疏通城市“微循环”。

枢纽向“新”的底气,源于智慧服务与低碳实践的示范效应。作为国家首批“双智”试点城市,武汉正依托全球最大规模无人驾驶运营服务区领跑智慧出行赛道。截至2025年一季度,全市智能网联测试道路总里程已突破3800公里,稳居全国前列;同期,“萝卜快跑”全球订单量超140万次,同比激增75%,武汉用户复购率更突破65%。与此同时,“武碳江湖”碳普惠平台已为165万市民建立个人碳账户,精准量化地铁出行等11类场景减排值,累计减排超3万吨,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从首条全自动驾驶地铁5号线“首义红”风驰电掣,到光谷空轨“科技蓝”穿梭云端,再到“武碳江湖”平台为绿色出行点亮碳账本,武汉以“硬科技+软机制”的双轮驱动,铸就现代化枢纽的坚实根基与澎湃动能。

经济向好的底蕴,在于以融合之姿塑造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作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武汉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近年来,省市两级聚焦以铁水联运为主的联运体系,财政投入近80亿元,撬动重点项目投资超百亿元,更带动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700亿元,“交通+枢纽”的强大乘数效应得以充分释放。同时,“交通+”理念深度融入服务领域,武汉文旅环游巴以“一票通乘”模式串联黄鹤楼、东湖等14处地标,构建“交通+文旅+商业”融合生态圈,成为移动的城市会客厅;黄鹤楼景区创新推出的智慧泊车小程序,依托停放特征分析与预测模型,即使在游客激增的节假日,也能使周边通行效率提升近40%,拥堵指数降低12个百分点。这种以交通为纽带,在多领域、多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为武汉锻造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跃动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搏。

九省通衢处,千帆竞渡来。当物流企业因降本增效扩大投资,当新能源产业链在此聚集生长,当更多游客因便捷交通驻足停留——滚滚车轮承载的价值洪流,早已超越交通工具本身,汇聚成驱动城市发展的磅礴力量。武汉,正以交通向“绿”绘就低碳底色,以枢纽向“新”锻造智慧引擎,以融合之势塑强经济动能。这不仅是以坚实步履迈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更是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内核,在荆楚大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大江奔涌,千帆竞发。站在时代潮头,武汉正以先行者之姿,在交通强国的壮阔征程中,奋力擘画枢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王婉格)

【责任编辑:任富士】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