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根系牢振兴之基
在浙西南群山的褶皱里,80后村支书郑国杨带领村民在山岭间种下一株株黄茶,竹篓里的一芽一叶汇聚成当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黔东南苗岭深处,返乡青年杨昌华用直播镜头为土布苗绣打开云端市场,带动百名绣娘居家就业;在秦巴山区的田间地头,农学硕士王昊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果园,让山货走出深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山区乡镇的共同富裕,既是难啃的“硬骨头”,又是放不下的“心头肉”。面对如此,新时代的乡镇青年更要以必胜的信念、坚毅的决心、敢为人先的勇气,以青春之我续写"山乡巨变"的时代篇章。
一、以“点石成金”之智慧活资源、兴产业
山间璞玉需巧匠雕琢,乡土资源贵在创新转化。在浙南畲乡,青年创客将百年古法红糖融入文创设计,打造出“可甜可盐”的国潮伴手礼;在滇西高原,95后新农人用区块链技术为有机松茸贴上“数字身份证”,让山珍直供海外餐桌。乡镇青年以跨界思维打破“资源诅咒”,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不同小切口打开致富大场景,用好“文创+”“科技+”的魔法棒,点化沉睡资源为富民产业,变“坐吃山空”为“靠山吃山”,让更多资源活起来、产业兴起来。
二、以“滴水穿石”之韧劲夯基础、谋长远
山乡振兴非朝夕之功,需似毛竹扎根般厚积薄发。大别山腹地,青年规划师团队十年如一日完善村落污水管网,用地下“毛细血管”守护地表绿水青山;陇南电商小镇,返乡大学生六年深耕物流网络,让每个村口小卖部化身快递终端。从“智慧大棚”里的传感器布设到“乡村大脑”数据平台的迭代升级,新时代乡镇青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将有我”的胸襟,将打基础与利长远相结合、把眼前利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把青春汗水浇筑成穿越代际的可持续发展通途。
三、以“众志成城”之合力聚民心、促共建
振兴伟力藏于民间沃土,青春火炬当点燃万家灯火。在湘西苗寨,青年干部发明“火塘议事会”,围着篝火听民声解民忧;于太行深处,90后支书创立“乡贤智库”,汇聚游子智慧反哺桑梓。从“共享菜园”认养模式激活闲置土地,到“乡村创客联盟”串联产业链条,新时代乡镇青年要深谙“独行快、众行远”的哲理,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信念,让山坳里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成为山区乡镇共同富裕的强大助力。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乡镇青年既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我们要用知识破除认知藩篱,以技术突破地理阻隔,让乡愁转化为发展动能,要以青春为媒在群山之间播种希望,让山区乡镇的共同富裕硕果长得更好、结得更甜。(麻芝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