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时评 > 正文

守三“宝”,塑三“观”,答三“问”

2023-12-07 09:55:53 | 来源: 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从疫情防控到抢险救灾,中国青年的身影诠释了家国情怀;从科研前沿到基层一线,中国青年的智慧书写了使命担当。青年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新时代新征程上公务员队伍中年轻人占比越来越高,对于刚刚离开象牙塔的新入职公务员经常被盖一顶“学生思维”的帽子。“学生思维”常被赋予贬义:一种固定的、机械的、被动的、依赖于老师和教材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忽略了其值得肯定、值得坚守的一面。寒窗苦读十余载,坐守金山不自知。一些优秀的品质、态度和精神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换为干事创业、勇担使命的强大动力,这也成为当代青年公务员最闪光的特征。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要坚守经过岁月沉淀的三“宝”,要塑造走好赶考之路的三“观”,要回答经得起时代、人民和国家检验的三“问”,将智慧与青春贡献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去。

秉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学生品质,树立终生学习的“学习观”,于守正创新中答好“时代之问”。读著作、悟思想、看文献、写综述,这是当代青年学子扎实的基本功,熟悉行业现状、研究领域难点、总结前人方法,在快速调研中增强对领域全局的认知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离开了学校,好学的品质不可丢;走上了岗位,研学的技能不能忘。要与时俱进学习党史思想、方针政策和专业知识,做“思想家”、“政策通”和“业务能手”,以“知之、信之、行之”之法常修常炼、常悟常进。要善绘知识图谱、活用知识迁移,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高在新形势下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敢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永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研习态度,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观”,于扎实调研中答好“人民之问”。对于学习科研,论文来源于数据、数据来源于实验;对于基层工作,报告来源于实情、实情来源于调研。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调研的重要性,“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因此,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选调生要永葆实事求是、扎实调研的研习态度,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真实情况,力戒空疏、力戒肤浅、力戒形式,把调研的“方案经验”变成决策的“参考文献”。

坚定“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工匠精神,树立吃苦耐劳的“人生观”,于基层扎根中答好“中国之问”。十载寒窗,征途漫漫,工匠精神的种子早已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十年磨一剑,是一种无声的奉献;甘坐冷板凳,是一种无我的坚守。隐姓埋名三十载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那坚定面容依旧令人动容,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坚定回答仍然振聋发聩。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作为新时代的选调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铆”在基层岗位上,为人民群众精心谋事、潜心促事、竭力办事。坚持把基层的“急难愁盼”变成百姓的“幸福清单”,要把改革的“工作规划”变成基层的“美好变化”,要把发展的“锦绣蓝图”变成人民的“光明坦途”。(刘雨佶)

【责任编辑:苏小静】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