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更需深入基层锚定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新征程上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系统部署。尤其是针对调查研究长期存在的的问题,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调研,为新形势下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助力调查研究取得真经、修得正果。
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基层实际中明确方向。任何一项文件精神都是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里得以贯彻落实。目前,极少数党员干部热衷于“作秀式”调研和“扎堆式”走访,在人群簇拥中下基层,走马观花式走访群众,时间精力花费了,但是实际作用未必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忘记了调查研究的初衷,为了调研而调研,陷入形式主义的作秀怪圈。只有深入基层实际才能够了解基层实际的实际需求,发现问题所在才能真正的产生求解的动力。想要听真话,看到基层群众的真情实意,分辨实际需求的真假,就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但要“身”到基层,还应“心”系基层,多到海岛滩涂、乡村一线走一走,多和基层干部、群众百姓唠一唠,走别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听别人没有听过的真话,到别人没有深入的程度,才能换来最真实的、带有朴素气息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摸清基层实情,把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更实。
要坚持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中明确方式。调查研究尤要注重因地制宜,“大呼隆”式并不可取,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立足局部的同时兼顾全局。在调查研究开始时要聚焦目标、靶向定位,立足当地实际、紧扣难点痛点,对要解决实际问题目的心中有数、明确坚持方向。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搞调查研究充当“泛泛调研、匆忙交卷”的甩手掌柜,虽然偶尔能发现制约基层发展、贴近民生实际的痛点难点,却“装聋作哑、充耳不闻”,乐于“当老好人、敷衍了事”,进一步加深矛盾问题,助长了弄虚作假、不担当不作为的歪风。想在调查研究中取得成果,就要“因地制宜”聚焦“目标”,紧紧围绕当前中心工作,了解当地群众百姓的所思所盼,增强工作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拿出真抓实干的干事劲头,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突破,切实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做细。
要坚持成果转化,从成果共享中明确成效。调查研究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实际成效的转化,针对本地目标提出能够落地的实际举措,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推动一地创新、全域共享的成效。将调查研究的成果推而广之就必须把调研发现的方式方法放到本部门、本地区工作的大局之中,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认真总结经验,适配让基层满意、百姓认可的“金钥匙”,切实转化成解决痛点、化解难题、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转化成可借鉴复制、可推广实操的经验和方案,使调查研究同中心工作和基层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成为为民解忧的招数,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让调查研究走向“良性循环”,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中共舟山市普陀区委组织部 韩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