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当以“择善”为至宝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对党员干部而言,更要始终秉持善良赤诚之心,着力发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而能“择善”、会“择善”,则显得尤为重要。
择善人而交。所谓“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结交朋友心里要有杆秤,只有选择友善的人交往,才能在关键时候提善言、讲实话、点错误。党员干部肩负着历史重任,面临着时代考验,必须有一定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时,要做到知人而交、择善而从,选贤交友,择廉交友。还要注意放下架子,多接地气,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在工作中划清“交情”和“公事”界限,让“朋友圈”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择善书而读。中华民族是一个浸染着书香的民族,不但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故事流传至今,更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等读书名言耳熟能详。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读书更是练好“内功”的“法宝”。新时代里,党员干部应涉猎多方位的知识,不仅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读懂书”。要立足工作所需,选择与提高自身党性及道德修养针对性强的书来读,并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为各项事业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择善言而听。善言并非都好听,而重在有益,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听了能得到点拨、得到促进,有益于完善自己的话,才能称之为善言。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听”即要客观全面。首先要“正听”,对来自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做到件件有回声,条条有着落。其次要“侧听”,多到一线了解真实情况,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中听那些不便于听到的意见和建议。多听“刺耳的声音”,善于从“牢骚怪话”里听出真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择善行而为。“行善”是仁义之本,大善利天下,小善利身边。作为党员干部多行善事,就是要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事,把“为民、务实、清廉”当作行善的座右铭,要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另一方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经常用群众满意这面镜子照一照思想上的“病”,用民意这把尺子量一量作风上的“短”,用民心这本账簿去查一查工作上的“虚”, 始终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共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委组织部 孟祥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