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当有“自找苦吃”的自觉
《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一文引发广泛共鸣。文章深刻指出,新时代青年既要有“想干事”的抱负,更要有“能扛事”的担当。笔者认为,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当下,青年尤需保持“自找苦吃”的清醒自觉,在躬身实践中锤炼本领、砥砺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自找苦吃”是青春的精神底色
回望历史,青年群体的成长总是与“主动吃苦”紧密相连。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词中疾呼“青春之国家”,号召青年以奋斗改变民族命运;延安时期的青年学子奔赴贫瘠之地开荒办学,在艰难困苦中开辟精神沃土。这些选择看似“逆流而行”,实则是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使命的必然。新时代的“苦”已不再是生存之艰,而是突破“舒适圈”的勇气、扎根一线的坚守、创新攻坚的魄力。青年主动选择“吃苦”,本质是对“躺平”“佛系”等消极心态的摒弃,是对责任与价值的主动追寻。
“找苦”的智慧在于锚定成长坐标
“找苦”不是盲目消耗体力,而是有方向、有目标的自我锤炼。在乡村振兴一线,青年驻村干部走遍田间地头,把“学历”转化为“地气”;在科技攻关前沿,青年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在基础研究中突破“卡脖子”难题;在技能车间里,“95后”工匠精雕细琢,将“中国制造”推向新高度。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青年成长的养分,往往藏在那些“吃力不讨好”的领域,藏在需要久久为功的赛道。选择与时代需求同频的“苦”,才能让青春真正“吃出滋味”“嚼出营养”。
以“苦”为舟方能驶向广阔天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即使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青年仍应践行这句经典格言。在工作中,“自找苦吃”既是认识国情民情的窗口,也是涵养家国情怀的路径。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急需青年在基层治理、绿色转型、数字赋能等领域发挥创造力。主动到矛盾多、任务重的岗位历练,在“吃苦”中培养系统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青年就能从“生力军”成长为“顶梁柱”,在时代浪潮中踏出坚实的奋斗足迹。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百年前《新青年》的寄语,至今仍激荡人心。新时代青年“自找苦吃”,不是为苦而苦,而是以清醒的担当意识主动扛起使命。当更多年轻人敢于走出“温室”、拥抱“风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上必将汇聚起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吴宝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