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拥抱青春
春阳解寒,暖风微醺,松阴溪滩的圩地在潺潺清水的滋润下也生长出了连片碧草,正是百卉聚生争艳的好时节,令人不觉光阴重赘。才想起,百年前先辈谈论的“青春”,原来就在身边。垂柳扬霏,遥有春色,望斯水东流,激起了小浪花,应当包含着青年们的理想奔向远方,也恰到好处地提醒着当下的我们去拥抱“青春”。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人虽逝,言永久。这都源于中国人性格里的那一丝温良。一个人的习惯,变成一群人的习惯,进而成为一个民族的风俗,久而成为文化,推演文明,成为深入骨髓的民族性。无需强调,中国人的“青春”是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绑定在一起的。言及青春,是我们当任重而道远,是当日三省吾身,是当鞠躬精粹于为民初心,是当前仆后继于共产主义事业。修于内美,外练本事。青春,是昂首扬帆的时候。一百年来的艰苦奋斗,无数前辈已经修补了满目疮痍,锚定了方向。伟大的事业仍需要永续青春,离不开丰厚的积淀和不断笃行。有理想的我们,应该站起来,去经历、去积累,而后才能看得远,踩得深,走得久。“大山不向我走来,我向大山走去。”所言正如是。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人们渺如一粟,也自然会产生无力感。相信也有不少人凭栏,嗟叹错寞落。空间无限,时间无极,而芳样年华所创造的硕果累累为什么能永驻呢?时间如线飞逝,自然法则给了生命有机体以终点,却唯独没给时间终点。但纵使彭祖高寿,比之宇宙又如何。不少干部资历老了、时间久了,难免心生倦意,总说“我老了”、“我学不会了”、“混混就好了”、“我提拔无望了”等等言辞作为借口。青春,从来不以年龄为界,它应该是奋斗的年华。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何知菌蛄历几晦朔,历几春秋呢?青春,与年龄无关,与生死无关,与岗位无关,与身份无关。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追寻、去探索、去创造,才能创造无限的青春之果。青春多少年,疫情占三年,自然的威力可见一斑。而中国抗疫逆行者们所诠释的精神不遑天地。钟南山、陈薇、吴尊友......在危急时刻所碰撞出的气魄,才是能和无尽时间匹敌的。青春,是一种精神,一种悠悠万古同享之的慷慨力量,被赋予在新青年身上。
让我们仔细想一想,每一代的新青年,所承担的命运之舵和时代使命是什么?现在盛世如愿,但还远远达不到当年为人心中所想所念。动荡时期的五四运动已经成为光荣历史,而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应该不负青春,包含着文化自信、挑起民族使命的重担。和平年代,更需要青年对青春的珍惜、对文化的自信、对时代的认同,在不停努力中把祖国建设、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向高潮。人不自危,何以进步,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人们能为食物拍出好看的图片、能给日月美好的歌颂,能对自己的生活描写到极致美好却不曾对生活点滴有仔细和深入的了解。青年干部下乡不分五谷禽畜、在村里迷路,和朋友做不到互相勉励,在公共场合说不出话,社会浮嚣涌动,缘由是可供选择的太多。试看回归当时毫无选择的境地,在渣滓洞、在娄山关、在赤水河等等,相信我们除了保持内心的纯粹,剩下的唯一,便是奋斗。青春是创造的、积极的、飞扬的、无谓的、智慧的、独立的、进取的、实干的、健康的、自爱的,青春是不悔的。大道之行在简,当立于思,践于行。当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判断思考都来自于手机APP、书本和他人言论,而不是自发的本能思辨,那么哪怕他的观点再冠冕堂皇,也终究立不长久、亦无法深究。坚定目标,独立思考,通过碰撞形成共鸣,方能接近真理。而人人都能相信自己的使命并且负载前行,那么职业将无差别、身份将无卑微、家庭将无贵贱。心存理想、眼里有光、脚踏实地、手上有方法。为青春保持着和自我惰性的斗争,拿起笔请做笔记、到田间地头村口巷尾去展开调研,到最广泛的群众当中做宣传、锻炼自己。在疲于工作的时候,花5分钟总结、5分钟计划,紧接着,沉下去,以和平的方式、体贴的姿态、接受失败的自信开展工作,得出真知灼见。剑锋要磨,沉香需焚,才是青春之行、青春之干。除了接受陈词的激励,更需要行动的鼓舞。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实践中探寻实践,是种路径,但也不能光问耕耘,砥砺前行的目的是为了收获。站起来、走出来、发出评论和呐喊,踏实稳重,肯学多学、实干巧干。
青春没有年限,而不辜负青春的青年,才称得上做新青年。所做不是为现在,是为未来。爱己及人,尊重自己,那么工作的繁琐、生活的困难、目标的迷失,咬一咬牙就能够过去。由是则青春的光,便成了长明灯的烛火。(浙江省松阳县斋坛乡人民政府 罗继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