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法:“三农”工作的“秘密武器”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让“脱贫之花”在华夏大地继续绽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奋斗的新起点”,缩小城乡差距,巩固现阶段取得的脱贫成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脱贫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农民是活生生的个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吃饭睡觉,如果农民在贫困的边缘苦苦徘徊,那何谈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能让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有坚强的后盾,没有后顾之忧,更能让在家乡农村发展的农民专心投身农业事业。但是,部分地区的脱贫事业却仍然营造出“风一吹就倒塌”的假象,挪用扶贫资金进行面子工程,把“表面”打扮得“花枝招展” 来博人眼球,实际上“里子”还是贫穷的。这种假扶贫就宛如一朵塑料假花,看起来有装扮的效果,却不能起到芳香满屋的作用。要让扶贫工作实实在在地落到大地上、落到农村里、落到农民的手中,长此以往,“脱贫之花”芬芳才能萦绕于农村,助力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让“科技之力”伴农业领域持续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如果把传统化的农业种植比作蒸汽时代,那么农业现代化就是进入了电气时代。农业现代化首先要重视的就是科技,主要包含设备技术和生物技术。随着全球范围内智能化和科技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了不少国家想要抢占的制高点。对于我国来说,人口基数庞大,如果设备技术落后,只能靠引进农业机械设备,那么我们粮食蔬果的产量可能还只是低到不够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如果生物技术落后,诸如种子、农药等需要从国外进口,那就是彻底被对手掐住脖子了。要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最好的出路就是药持续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加强自主研发和自主设计的能力,加快核心技术的推进,推出适合我国自然地理种植条件的农产品,走出一条别人抢不走的路。
让“无形之手”助三农工作稳步发展。“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国家的“无形之手”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乡村振兴能否取得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三农工作的推进,资金要素占比很大,但是部分农民拿不出一大笔钱,农民贷款发展就成了常态。针对这种情况,各金融机构逐渐加大金融扶农的力度,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不仅推出农产品系列保险,还推出各种各样优惠的三农贷款政策,让农民贷款更容易了,利率也更低了。除了资金上的支持,国家还大力鼓励农业专家下基层,如“万民农业专家下基层”“农业专家基层‘把脉问诊’”等活动在各地区如火如荼相继开展,这不仅可以及时为当地的农户答疑解惑,还可以传授最先进、最正确的种养殖方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力剂”。如果说技术是三农工作推进的助燃剂,那么“政策之手”就是背后默默的推手,让三农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和平稳。(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藻溪镇人民政府 黄施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