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无字“清廉经”
我刚加入基层工作队伍时,遇上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基层纪委书记老刘,也是影响我终生的好师父,虽然我从未喊他一声“师父”,但他却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姿态,给我留下了一本宝贵的“清廉经”,为我指引着方向。
公正是清廉经的封面。“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对于基层治理来说尤为如此。在根本不需要“六人定律”小城里,人情网庞大而复杂,比起日常监管、查处案件,更难的是要抵住关系网的压力。在一次农村党员干部违规承包工程的案件办理过程中,就有其他单位的领导向老刘打招呼,说当事人是他的亲戚,希望能够从轻处理,保留村干部职务。老刘直接在电话中回到:“今天就算是我自家的亲兄弟,我也会依法依规秉公办理的,也请你不要再因为这个事情给我打电话了。”我在欣赏老刘魄力的同时,也忍不住为他担心:大家都是领导干部,低头不见抬头见,不怕日后遇到人家不给好脸色吗?老刘平静地问我:“你听说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过的明代《呻吟语·应务》里的‘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吗?”他说,首先作为一名纪委书记,公平公正是职责,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畏手畏脚失去原则;其次只要内心的那杆秤没有偏,做人就行得正站得直,不占理的反倒是其他人,没什么好怕的。
慎微是清廉经的底色。“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老刘深知长堤溃于蚁穴这个道理,因此他总是非常关注细节,在日常的几句话、几个数字中发现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与其病后能服药,不如病前能自医”,发现单位有干部跟企业老板走的近,老刘及时把人叫到办公室,提醒他要注意保持“清亲”的政企关系;审核报账单据时,发现有张单子类目没写清楚,他又不厌其烦地提醒干部一定要每一项、每一分钱都填写准确。很多人私下会说老刘这个人太“轴”、太不会变通,明明无伤大雅的小问题也要揪着不放,殊不知这是老刘工作多年的经验教训。“很多人觉得小问题,没关系,慢慢地这根弦就会越来越松,就容易滑向无法挽回的深渊。”“防微杜渐,勿使小节成大恶”,老刘一方面抓软教育,定期组织干部学习相关纪律条例和纪法案例,教育干部要时刻提高警惕,切忌在小事上放松要求;另一方面抓硬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机关内控制度及干部管理制度等,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规范人。
自律是清廉经的主题。对于纪检岗位而言,必须是“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总免不了有人与他套近乎,想通过送钱物等手段为其办事,但老刘从未对此动过心。曾经有一个价值上千万的工程项目要对外发包,一位建筑工程公司老板找到他希望能“关照一下”,并要送名贵烟酒给他,他明确地说“我这个人不抽烟也不爱酒,东西你还是带回去。至于工程,只要你是凭实力公开竞标得到的,我肯定会配合好后续的工作的。”搞得这位老板吃了闭门羹。对于管辖对象的日常的宴请,他也是一概拒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刘自始至终十分注重自身形象,在生活中也是厉行勤俭节约,严格规范八小时之外的活动圈、交往圈。他还时常提醒我,要多多反思工作中有没有哪个环节可能会有廉政风险隐患,要多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内容,既作为业务学习,也作为对照自身行为的自省。
如今,老刘已临近退休,也离开了纪检工作岗位,但他留给我的这本无字“清廉经”,一直是我做人做事的宝典,我也决心将这本经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下去。(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人民政府 叶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