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薪火代代相传
为加快培养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年轻干部,近年来,很多地方探索出导师帮带、师徒结对的做法,培养出很多群众认可、组织认同的年轻干部,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然而部分地区老一辈师傅培养年轻苗子仅停留在“护”、“育”、“管”,而不让嫩苗经历风雨锤炼、引导其个性发展、注重其竞争成长,以至于好苗不壮,薪火不旺。
重“行”,培养“走”出来的干部。行之有力,知之愈进。培养年轻干部的“行动力”,就要强化实干导向,放手去走去闯。然而有些师傅对年轻干部不放心,认为其“难挑大梁”,不敢把优秀年轻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去磨练,结果是自己越俎代庖接受任务、迎接挑战,从而出现了师傅实地干、徒弟边上看的现象。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因此,要“带领”,而不是“代领”年轻干部,让其在工作中“摸爬滚打”,积累实践经验,才能锻造出行稳致远的新兵队伍。
随“性”,培养“配”出来的干部。性之所近,持之勉之。培养年轻干部要遵循“用当其时、人适其岗”的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体作用。然而,个别师傅急于求成,试图短期内将新兵练成老兵,或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定岗计划,随意给年轻干部“安岗落户”。但年轻干部也需要个性化发展,为此应倡导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结合年轻干部个性特点、岗位特性及发展需求,精准匹配帮带关系,因人而异制定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发挥导师自身优势和干部个体优点。让年轻干部在职业生涯中也能随“性”发展,大展身手。
引“竞”,培养“剩”出来的干部。竞之愈强,剩者为胜。年轻干部本质上是自我成长的,也是“剩”出来的。为避免年轻干部被选拔出来之后的“佛系心态”“非己莫属”的观念,干部的带领者应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局面,用良性的“赛马机制”来牵引年轻干部,形成“小群体接班模式”。让真正的干部接班人,经过一场场“战役”,成为“剩”下来的强者。(阮佳伊 华滨滨 浙江省慈溪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