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数字化乡村振兴共富路
当前,数字化改革在城乡网络基础设施优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应用水平低、数字化政策供给不足等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数字乡村改革,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让数字化成为“三农”工作的加速器和催化器,形成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新引擎。
以数字化强“治”,打通乡村治理衔接堵点。传统乡村基本上依靠村规民约等道德性力量维持乡村秩序,村务治理程序以“逐户走访”、“到户通知”为主。在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区村,村民关心的社保医保等业务办理工作,更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对于乡村治理而言,加快补足衔接短板既是对传统治理的提质增效,也是缩减“数字鸿沟”、补足发展短板的迫切要求。比如内蒙古、广西等地开通的“24小时不打烊”数字政务服务,已通过智能自助终端“主题式”、“套餐式”服务实现“不见面审批”。在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编制政务服务目录电子清单,明确哪些事项由村级办结,哪些事项由村级代办,并根据村务变化适时调整,及时公布。通过引进全自动化的终端服务系统,强化治安管理、数据共享、数字监测、电子印章的推广应用,进一步精简材料、归并流程、压缩时限,推动村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
以数字化提“质”,治理乡村产业转型痛点。随着现代产业要素与乡村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乡村的互联网覆盖应用、信息服务、用户接受程度较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分配不均、供应不足、利用不高;乡村产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产业规模不够,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仍较低,在推广农产品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等。因此,乡村产业发展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在促增收上下实功,在补短板上见实效,在强弱项上谋实事,利用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与优化,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打造科技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孵化品牌农业,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
以数字化赋“智”,破解乡村市场营销难点。“酒香也怕巷子深”。疫情期间,各地县长、局长纷纷站在直播台前,推销当地的绿茶、腊肉、土蜂蜜等特产,想让自家产品的“香味”飘得更远。然而很多农产品天生差异小,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研判,最终成为“高度均质”的产品。因此对于农产品“走出去”这个大命题而言,除了在“末端”的营销环节努力外,还需借力数字化探索从战略到产品到营销的完整体系,让特色农业真正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深化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点建设,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甚至是VR实景的展示,将农产品制作的模式、手段和方法清晰的呈现在消费者眼前,以农产品溯源机制扩大销量,打开销路。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物流类设施建设,以点促面,有效降低区域产品损耗,保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浙江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办事处 梁哲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