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文选 > 正文

守护好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2021-07-22 14:39:20 | 来源: 中廉导刊

7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他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物传承着历史文化,是我们的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讲好中国故事,把灿烂的中华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写好“融”字,促进遗产保护同城市建设相适应。今年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逐步提高,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负效应。城市是生存的空间,更是文化的载体,城市之所以有文化底蕴,就在于对古代遗迹、传统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要写好“融”字文章,统筹做好城市规划,把遗产保护统统融进城市的血脉之中,解决好遗产保护与当地民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关系问题,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方面、在城市特色景观方面、在促进文化旅游方面、在惠及民生方面发挥遗产价值,实现文化同城市建设两全其美。

做好“活”字,促进遗产保护同展示文化同推进。遗产保护的核心就是要让文物“活”起来。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遗产保护纳入“数字”经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让遗产走出博物馆,走进百姓身边。另一方面,要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寻找文物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准确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物承载的文化展现出来,让世界看到我们独有的中国精神。

抓好“管”字,促进遗产保护同体制机制共建设。遗产保护是一件系统性的工程,要想推动文物可持续保护,就要再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先后出台。但文物保护的队伍、资金、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必须要发动更多的力量,引导鼓励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文物保护行列,并激励城乡居(村)民参与文物日常“护”“养”等工作,引导全社会形成爱文物、护文物的良好氛围,让常态化的体制机制带动遗产保护,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增添动力。(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2019届选调生 刘强)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