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推动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提质增效
农村党员是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和“排头兵”,他们的精神风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色与质量。做好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是筑牢基层战斗堡垒、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各级党组织需聚焦“需求导向、创新实效、常态长效”,精心谋划、精准施策,为农村党员教育注入强劲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农村党员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汇聚磅礴力量。
以需求导向为核心,深入调研剖析,实现精准滴灌,做到“摸实情、明所需、一人不落”。农村党员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工作领域,其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只有深入了解党员的实际需求,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方面,要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收集党员在理论学习、技能提升、党性修养等方面的诉求。例如,对于居住在偏远山区、从事传统种养殖业的党员,他们更渴望学习先进的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对于在乡村企业工作的党员,则对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有更高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分析不同类型党员在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等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通过精准把握需求,为党员量身定制教育“菜单”,让教育内容更贴合实际,使党员在学习中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真正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以创新实效为动力,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活力,做到“多形式、增趣味、一刻不怠”。在信息时代,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党员的学习需求,必须与时俱进,探索多样化、富有创意的教育形式。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模式,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研讨等互动式教学方法。比如,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实际案例,组织党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让党员在交流碰撞中拓宽思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载体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模式。开发党员教育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学习平台,推送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微党课、政策解读视频、实用技术教程等,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学习。同时,结合线下的实地观摩、实践锻炼等活动,让党员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还可以挖掘乡村本土的红色资源、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如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活动,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激发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常态长效为目标,健全制度机制,巩固教育成果,做到“建机制、促常态、一以贯之”。农村党员教育不是“一阵风”,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深入开展。首先,要完善学习制度,明确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和考核标准,将党员教育纳入党组织年度工作计划和党员个人发展规划,使学习成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建立定期学习制度,规定每月或每季度的学习时间和内容,确保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其次,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党员教育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党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学习榜样,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例如,设立“学习标兵”“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对表现突出的党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重视党员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的党组织,在评优评先、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最后,要强化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了解党员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将党员教育考核结果与党员的民主评议、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挂钩,对学习不积极、考核不达标党员进行帮扶和督促,确保党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推动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胡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