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定”筑牢防汛安全防线
随着紧急集合的哨声响起,4车45名消防指战员携带150余件(套)装备以饱满的精神迅速进入演练状态,这组来自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的演练数据,生动诠释了“定人、定物、定车、定位”在防汛应急中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防汛形势严峻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四定”正成为筑牢防汛安全屏障的重要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优势和实践效能。
制度筑基,锻造快速响应之盾。“四定”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应急管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实战效能。青海机动队伍通过及时修订重特大泥石流(洪涝)灾害任务行动编程表,重点补充夜间作业、复杂地形物资运输等内容,将制度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这种机制设计直指传统救援中物资调配迟滞、预案脱离实际等痛点,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再造,实现了应急响应的精准高效。而从全国范围来看,形成统一指挥体系下的多部门协同机制有效整合了救援资源,上下游联动的水情信息共享机制则为科学决策争取了关键时间窗口。制度创新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更在于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为防汛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和保障。
科技赋能,重塑风险防控之眼。现代科技与“四定”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防汛救灾的时空维度。在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湖的防汛实践中,无人机巡查、智能监测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险情的早发现、早处置。科技手段不仅延伸了防汛的感知触角,更通过数据分析、模拟推演等技术,推动防汛工作从经验判断向精准预判转变。这种“人防+技防”的模式,使防汛体系具备了更强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技赋能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防汛体系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让防汛救灾更加科学高效。
协同聚力,构筑全民防线之基。防汛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方协同。在重庆巴南区的防汛过程中,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基干民兵和群众志愿者组成的防汛力量,形成了“1名干部+3名队员+N名群众”的网格化防控体系。这种协同机制不仅整合了各方资源,更通过专业力量与民间组织的优势互补,提升了整体防汛效能,而“四定”为这种协同指明了方向,使分散的力量能够有序整合、高效运转,构筑起防汛救灾的全民防线。
问题导向,完善防汛体系之要。防汛体系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先进的技术,更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改进。青海机动队伍在演练中发现的舟艇装卸迟滞、新装备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正是体系迭代完善的契机。这种“演练-评估-改进”的闭环机制,体现了防汛工作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防汛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四定”内容,推动防汛体系向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当防汛演练的哨声在各地响起,它传递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展现的是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优势。从制度筑基到科技赋能,从专业救援到全民参与,“四定”正在防汛救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不断提升防汛救灾能力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筑牢坚实屏障。(刘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