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要“减负”也要“提质增效”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旨在进一步为基层减轻负担,推动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
“减负”关键在于“落地”。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作为基层工作的“神经末梢”,面对越来越多的重点工作、越挂越多的办公室牌子、越装越多的工作软件,“加班”“压力山大”成为基层干部的常态。“表哥”“表姐”多了,“狗不叫干部”少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了。如今,党中央送来“及时雨”,从制度层面为基层减负“保驾护航”。“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接下来,关键在于如何将党中央的精神充分贯彻落实,让广大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轻装上阵”,让减负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减负”并不等于“减责”。基层减负,减的是负担,不减的是责任。松绑减负只是手段和方法,让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才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村级组织和村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集中精力做好服务群众、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工作。《意见》提出,要明确“村级组织开展工作事务的制度依据、职责范围、运行流程”,减负并不是简单的一“减”了之,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主体责任。对于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来说,要根据自己肩负的职责,当好穿针引线人、承上启下者。
“减负”之后更要“实干”。基层是务实的地方,村级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基层干部直面广大群众,基层工作的好坏关乎到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后要注意防范打折扣、软作为、不作为等问题,真正把“减”出来的时间精力,“加”到提高工作能力素质上来,“加”到实干上来,让实干争先和担当作为成为常态。要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让村民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村级组织考评机制,让基层干部主动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干、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干、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干,切实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委组织部 姚文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