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核有“三忌”
岁末正是考核时,各地陆续开展年终考评工作。年终收尾的关键节点,开展考核的初衷是督促考核对象思考总结,这既是成绩的晾晒,也是查漏补缺。然而有些地方,恰恰是考评体系本身不够科学合理,加上具体考评时放宽原则、降低标准,考核不但不能成为“一柄利器”,反而沾上“形式主义”,异化成一种“作秀”。如此“空对空”的形式,单位不欢迎,基层无市场。
一忌“空想”。年初下发一堆指标,临考却不知如何评判;“出卷人”只负责“出卷”,而并非最终的“考评人”,卷子答得如何,一无所知,这些考核“病态”常常有之。客观地说,有些工作无法用数据量化,然而现实中,凭着主观印象进行评价,或是翻翻台账给出优劣等次,有甚者凭着“个人好恶”“私下交情”进行打分,这些情况诚然存在,其考核结果很难令人信服。要避免这种凭着主观臆断,“空想式”的考核方式,归根结底,还是要科学建构考评体系,特别要让“专业的人”评估“专业的事”,为每项工作成果、每个部门成绩、每个岗位绩效给出客观公正评价。
二忌“空谈”。谈话是开展考核时的“常规动作”,谈话对象一般为单位班子、中层干部、服务对象、群众代表等,看似考虑周全,其实往往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收效甚微。这种“走走过场”、听听汇报的形式,缺少深入了解,一再追问,很难掌握全面的情况。例如几年前,某地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看似自来水进入每家每户,一度被评为优质“民生工程”,殊不知水龙头根本拧不开水,“民心工程”成了“糟心工程”。试问,如果当地督考部门不仅能听有关部门汇报,还能深入基层,到村里走一走,俯身问问老百姓,这样的“乌龙”还会发生吗?
三忌“空转”。考核不精准,落不到点上,根源在于督考机制没有“运转顺畅”,反而是重结果、轻过程,重年终、轻日常。“滴水石穿,积水成渊”,光有年终的考核远远不够,更多的要注重日常干得实不实,有没有成效,包括对干部个人的评价,要多看“连续一贯”,而不能只看“一时一域”;要利用好信息化手段,探索日常考核全链条管理,既看“质量”,又看“实绩”,既看“作为”又看“口碑”,让每一项平时工作都有落脚点。当然,也应时刻警惕“四风”问题的反弹,避免无形中给基层单位增添负担,既要传压力,又要激活力、聚动力。(浙江武义县委组织部 魏朝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