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创新 > 时评 > 正文

用法治遏制文化遗产沦为“文化遗憾”

2021-09-14 10:44:53 | 来源: 中廉导刊

近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9月14日《经济日报》)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遗产遍及华夏大地,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无价之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对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正确处理古与今、保护与建设的关系,在摸清家底、分类保护、修缮提升、活化利用、传承弘扬、法治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了让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凝聚历史文化的力量,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刚刚实施的《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为三星堆遗址保护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山东青岛开展《青岛老城区遗产地保护规划》编制,更好实现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这些规划措施和政策规定,为各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珍惜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不可忽视和否认的是,从全国来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隐患。一些地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工作进展缓慢、拆除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盗卖历史建筑构件和异地迁建等问题时有发生,对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疏于保护,甚至认为“老古董没有用、有碍观瞻”而被随意拆除,出现了“文化遗产给建设让路”的不协调现象,对城乡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文化遗产沦为“文化遗憾”。这些沉痛教训唤醒人们,损坏文化遗产,就是践踏人类文明,也是对历史和人民的犯罪!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对世界全人类的影响无法估量。中国要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世界留下和打开更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不是挂在嘴上的一句“时髦口号”,应该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地落实到行动上,坚持法治护航,多管齐下、多元发力,精准保护。要在摸清底数、划定范围的基础上,压实责任,落实“党政同责”和“属地责任”,建立和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机制。对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地段街区、古井古桥古树以及工业遗产、农业水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做到应保尽保。坚决防止盲目“破旧立新”、“大拆大建”、“一刀切”的野蛮行为。要坚持保护与创新的原则,用绣花功夫做好“活化利用”文章,将历史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让文化遗产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做好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法治保障。要强化舆论宣和执法监管力度,教育和引导群众增强保护意识,对各种违法破坏文化遗产和倒卖文物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厉查处。(许贵元)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