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乡村振兴,探寻产业发展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调研丽江、昆明等地,详细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探寻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密码,围绕本土资源优势,锚定产业发展切入点,以“民重千钧”的初心破题,用“跬步千里”的韧劲作答,全力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根基。
科学谋划,深耕细作,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浙江安吉打造“中国竹乡”品牌形象,推动竹产业与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贵州黔东南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将苗绣、银饰等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和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这些成功经验表明,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对本地资源的精准开发和高效利用。基层党员干部要善于挖掘“本土资源”,深入乡村,与村民村庄紧密联系,充分了解乡村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好当地的物产、文化、生态等资源。要合理发挥“本土优势”,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选择合适的产业类型、发展方向。要科学谋划“本土产业”,结合实际,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产业方向,探索和开发自身潜在优势,打造乡村旅游、农耕体验、文艺品牌等差异化、高质量的农村特色产品,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接地气”、“有人气”、“富朝气”。
团结协作,延链补链,将“谋生产业”提升为“致富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在浙江仙居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党员干部发挥“十八般武艺”,有的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有的建设品牌商标,有的打造“杨梅+”旅游线路……无数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深刻内涵。基层党员干部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素质,脚踏实地、主动学习、主动作为,致力成为村庄发展的“技术指导员”、“产业推介官”、“共富联络员”,坚决扛起乡村振兴的责任大旗。应当树立大局观,深入乡村一线,发挥个人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形成“跳出小户奔大户,团结大户规模户”的干事创业方向,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应当全力提升农业价值链,疏通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发展的堵点难点,建设延长、拓宽农产品产业链,深入谋划“产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富民强村产业发展。
联建共建,全域统筹,将“一枝独秀”优化为“百花齐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新时代下乡村产业发展无法做到“单打独斗”,更不可能“长盛不衰”。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挥“主心骨”作用,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把稳方向、做好决策、促进落实,积极融入“抱团发展”、“以强带弱”、“强强联合”等平台,提升乡村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树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依托“山海协作”、多方联建等形式,充分整合相关部门、企业、村社等资源,使各领域产业由“相加”走向“相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和村民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围绕“共建、共创、共享”目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既要完善党员联系户联结机制,引导村民融入产业发展链中,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处理好各方发展关系,构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长效局面。(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