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村干部的“多重角色”
——从软件资料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身为一名基层包村干部,我时常听到外界对这份工作的片面评价:“包村干部就是整理软件资料的。” 这样的观点虽反映出部分工作现状,却极大地低估了包村干部所肩负的使命与蕴含的价值。实际上,包村干部远不止是资料整理者,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践行者、群众利益的坚定守护者以及基层治理的积极推动者。
从 “资料员” 到 “实践者”:深入一线,推动发展
整理软件资料的确是包村干部日常工作的构成部分,但绝非工作的核心。我们的关键任务在于扎根基层,深度洞察群众的切实需求,积极推动政策落地生根,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以脱贫攻坚战役为例,彼时我们不仅要填写海量的表格,更要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致贫原因,进而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帮扶策略。从提供就业信息、资助子女教育,到协助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每一项举措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只为帮助贫困户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幸福生活。
步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我们的职责更为艰巨。推动产业发展,需要深入调研本地资源禀赋,引入契合的产业项目,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促进产业融合;改善人居环境,要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参与垃圾治理、污水整治等工作;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更要积极组织村民参与自治,完善村规民约,让乡村治理充满活力。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走出办公室,亲身投入乡村建设的火热实践中。
从 “旁观者” 到 “守护者”:心系群众,排忧解难
包村干部是群众利益的忠诚守护者,时刻关注着群众的冷暖安危,及时回应他们的诉求。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比如修路、绑畔等项目,协调各方利益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工作。我们要平衡施工方、村民以及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征地拆迁、资金筹集、工程质量监督等问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让村民早日享受到便捷的交通。
在产业发展方面,村民往往面临技术匮乏、资金短缺、市场渠道不畅等难题。我们积极联系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村民申请小额信贷,对接电商平台、农产品批发商等拓宽销售渠道。只有真正融入群众生活,与他们同甘共苦,才能精准把握需求,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群众信赖的守护者。
从 “执行者” 到 “推动者”:提升能力,引领治理
包村干部是基层治理的有力推动者,致力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在处理矛盾纠纷时,无论是邻里之间的琐事,还是涉及土地、资源分配的复杂问题,都需要我们耐心倾听各方意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运用法律知识和人情常理找到平衡点,化解矛盾,维护乡村和谐稳定。
在推动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率先垂范,带头清理垃圾、美化环境,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认识到良好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要做好这些工作,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成为懂政策法规、懂农业生产、懂市场运作的 “多面手”。
从 “留痕” 到 “留绩”:务实担当,创造实绩
包村干部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的 “留痕”,更要追求为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在推动产业发展时,帮助村民找准特色产业,从品种选择、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到后期的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村民能够实现稳定增收。在改善人居环境过程中,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实际行动,让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村民生活更加舒适。
这些工作虽然不会留下华丽的书面记录,但却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变化。这种以实际成效为导向的工作方式,才是包村干部价值的真正体现。
包村干部承载着乡村发展的重任,肩负着群众的殷切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作风,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基层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助力乡村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李仰)
